生活化背景下古诗词教学设计的关注点

时间:2014-11-04 20:57 来源:http://www.5idmw.com
江苏省泰州中学 董旭午
先让学生读一遍,接下来把生字生词讲讲,把课文翻译一下,再接下来由教师引经据典、照本宣科地讲析一通;意象、意境、用词、写景、融情、寓理、表达艺术等等,几乎都统统由老师直接讲析给学生;好一点的状况,则由教师先把一些结论或“成说”摆出来,然后牵着学生到诗词里去找“证据”,还自以为这就是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遇到大纲或高考要求背诵该首古诗词,就逼着学生课后把它死记硬背下来。这就是当下古诗词教学的常态,理由是高考怎么考就怎么教。整个教学过程中几乎就见不到教师引领学生深入课文生活的体验、感受、联想、想象和品悟,没有一丁点儿活气,也更几乎谈不上是在用古诗文的例子教学生学会语文,掌握运用母语的本领,完成语文教学的本务。这样的古诗词教学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而要想扭转这种被动局面,生活化的古诗词教学应该是一条比较理想的出路。那么,究竟该如何进行这种生活化背景下的古诗词教学设计呢?我认为,要充分关注以下几点:
一、比较合理、准确地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
有的古诗词,其思想内涵往往是不大容易比较合理、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的。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般都认为是“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主旨句,流露出诗人李白蔑视权贵的傲骨。当然,也有人认为前面写景部分表现了李白梦游山水的畅快,那种仙境正是诗人李白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向往,侧面反映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这首诗显示了诗人李白没事权贵的傲骨,表达他对官场的厌恶的观点应该是比较贴近作者当时的思想实际的,但仍不够到位;至于说这首诗表达了李白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向往,则就显得很牵强了。其实,要想教学生进一步合理、准确地理解和把我这首诗的思想内涵,诗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是必须要深入地读进去的。也就是说,不仅要深入诗人李白的生活,还要深入课文(这首诗)生活,追问李白为什么要把位于今浙江新昌东面,海拔仅818米的天姥山写得那么高大?天台山主峰海拔有1098米,泰山主峰更是高达1545米,而天姥山却能够“势拔五岳掩赤城”,而且令天台山也只能是“对此欲倒东南倾”。对这几句诗,教师不能仅仅给学生解读成 “运用了‘对比’‘夸张’‘想象’‘浪漫主义’之类的写法,极言其高”之类。因为这几句诗不仅表现了“天姥山”的文化高度,更表达了李白蔑视权贵,不肯摧眉折腰,追求独立、自主、自由的精神与品格的高度,或者说这座极富文化高度的“天姥山”正是李白这种自主精神和高贵品格的化身。
为什么这样讲呢?还要引导学生深入史料。据史料,从汉代起就有了西王母匹配东王宫的传说,到谢灵运的时候,这个传说大为盛行,盛行的结果,就是天姥岑是王母与玉帝相会的地方。也正因为天姥就是神仙领袖王母,所以天姥山成了古代文人十分向往的之地。李白26岁“辞亲远游”时有诗云:“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如剡中。”这里的“名山”,就是天姥山,剡中就是今天的新昌县。杜甫二十岁入台、越,在天姥山一带行游忘归达四年之久;白居易十三岁到十七岁避乱在越州,称赞天姥、沃洲为“东南眉目”。还有初唐“四杰”的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有中唐“三俊”的元稹、李德裕;有晚唐著名的“三罗”(罗隐、罗邺、罗虬)等数百位诗人鱼贯而至。根据《全唐诗》统计,唐诗中“天姥”“王母”的诗为148首。这些数据,虽然还存在着许多变数,但完全有理由说:天姥山就是一座令东南群山倾倒的文化名山。因此,在李白的心里,天姥山自然也就以其文化高度冠盖东南,“势拔五岳”了;同时,天性浪漫的诗仙李白,心里也早就想像神仙那样自由自在了,进而把这座王母与玉帝相会的文化名山视为自己所追求精神和品格的象征了。为此,这首诗的思想主旨应该这样表述:表达了诗人蔑视权贵,不肯摧眉折腰的傲骨以及他追求独立、自主、自由的精神和品格。这才比较全面、合理和准确。
再如,李白的《蜀道难》,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贺的《天上谣》,李商隐的《无题》,柳永的《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等诗词,其思想内涵也都是不大容易比较合理、准确地加以理解和把握的,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作者生活、课文生活深入地读进去的。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进一步接近作者的真意思、真情感、真理趣、真愿望等,才有可能比较合理、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课文的真内涵。也只有这样做实做好,学生才有可能再反过真正品析、欣赏、领悟课文何以这样写的语言艺术之美,进而切实学到运用语言文字的本领。
 二、理解、把握并突破课文的特质点
每篇课文也都有其特质点,或独特的遣词造句或独特的布局谋篇或独特的运招用技。要想每课的教学都能有独到的突破,教学设计就不能不考虑抓住每篇课文的特质点,并教学生理解、把握、突破这个(或几个)特质点。比如,《琵琶行》中对琵琶女身世的表述就是这首诗的一个特质。设计教学方案时,一定要关注到这个特质,并把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作为教学重难点来加以突破。笔者在教学中就曾拟设了这样的一个教学目标:理解和把握作者写琵琶女自述一段的意图。课堂上,经过深读、讨论和探究,师生总结归纳了这么几点好处:(1)增进了诗人对琵琶女的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同感;(2)照应前文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以及起伏幽咽的琵琶曲所隐含的情感;(3)为下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慨打铺垫;(4)作者与琵琶女遭遇相同,这样写节省笔墨;(5)使读者也深受感染,对琵琶女和诗人的命运深表同情。其中,第四点好处学生很难意识到,但经过笔者的巧妙启发和点拨(如,琵琶女昔日很风光,今日却天涯漂泊、很落魄;白居易今日也是很落魄,他的昔日到底是怎样的风光呢?是否还需要再单独表述出来呢?),学生还是意识到了作者避免重复、节省笔墨的写作意图。尤其是第二点,笔者的预设方案中本没有的,完全是学生自主生成的,而且还找出有关诗句(如“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大珠小珠落玉盘”“幽咽泉流冰下难” “别有幽愁暗恨生”等)来佐证。这真叫享受!
再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多用倒装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写了“游子扁舟”这一段,李白的《蜀道难》极度夸张蜀道之难,杜甫《兵车行》的层层铺叙,贺铸《青玉案》的博喻等,都是诗词的特质,做教学设计时都必须给予充分的关注,并引导学生突破这些重难点,做到每课教学都有独到突破和收获。
 三、悟透文章何以这样而不那样写
 课文教学不只是为了教学生如何赏析,学会怎样读书,也不只是为了展示合作探究、让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更不能仅仅就内容教内容,就知识教知识。中学课文教学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独特功能,即通过教学课文来教学生学好语文,掌握运用母语的本领。为此,教师一定要深入作者生活、课文生活,回归生活情理,调动师生生活积淀,关注读者生活,教学生读文学写、学表达,悟透文章何以这样而不那样写,不仅如此,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外长期坚持这样读和悟,当日子来过,形成自觉和习惯。
比如,杜甫的《兵车行》。诗为什么由“车辚辚,马萧萧……哭声直上干云霄”这个出征送别的场景起笔?诗在写了“道旁过者问行人……武皇开边意未已”一段之后,又为什么要再写“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生男埋没随百草”一大段?诗人为什么要假托“过者”和“长者”与“行人”对话,而自己却远远地躲在幕后?这三点都是这首古诗独到的写作技法,做教学设计时教师必须得充分考虑。首先,这样开篇就是想先声夺人地渲染那种惊心动魄、撕心裂肺,送亲人出征的场面,以突出战争的残酷以及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和对战争发动者的不满。其次,作者一段接着一段地铺诉,由个人命运到“山东二百州”人民的命运,更是为了突出战争的残酷以及给黎民百姓带来灾难之深之重,更强烈地表达诗人的愤怒、不满和同情。再次,诗人远远地躲在幕后,则是为了强调是诗人亲眼看见、亲耳听到的,以突出内容的真实性,进而突出诗的思想主题。教学时,教师就是要抓住这首诗的这几个独到的写作技法,引导、启发学生走进作者生活,深入课文生活,回归生活情理,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积淀来深入体验、联想、感受、思考,进而真切地感悟到诗人这样布局谋篇、运招用技的妙处。不仅如此,还要启发学生咀嚼、品味“归来头白还戍边”一句中“还”字,从而品尝到“突出战争给百姓个人带来人生灾难”的真滋味;品味、探讨“牵衣顿足拦道哭”这句诗中“牵衣”“顿足”“拦道”“哭”可否随意排列,从而真正品味出一词比一词更重,藉以突出场面的惨烈、百姓的无奈与悲愤的真滋味。生活化语文教学就是这样坚守语文姓“语”这个灵魂的。类似的教学案例很多,这里就不再赘例了。
四、指导学生用心训练口语和书面语
古诗词教学也是语文教学,也是在以课文为例教学生学习和训练语言。为此,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两点:一点是预设师生课堂交流的话题、空间;另一点是要做好引发学生总结、提炼、概括句意、层意、段意,写作技法和布局谋篇的好处等的准备。语文课的本务就是训练和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及语言文字基本功的,就是教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表现和表达艺术的。所以,课堂上所有可以训练、培育学生语文能力及素养的环节都必须要切实抓住,且有所作为,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古诗词教学也不例外)。
现在的语文课堂,几乎见不到教师对正音辨词的检查,对学生口头答题、师生对话中的不规范语言的矫正了,更见不到实实在在的课堂练笔和笔记整理等实打实地夯实学生语言基本功的活动了,所以教学效益不高。再以《琵琶行》教学为例,诗各部分的段意、诗人写琵琶女身世一段的好处、三次写月亮以及各种修辞句的作用等,都是需要做出结论的。这些结论的做出,教师是不可以直接硬塞给学生,也不能用投影间接灌输,而是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发表结论,而后再给出充裕的时间来由学生自主整理、加工那些“毛坯结论”,以充分锻炼学生的语言思维和运用能力。再有,师生课堂对话、交流、探讨的语言,也一定要注意规范性。当下的语文教学,把这样的过程都省略了,或者都交给多媒体去间接灌输了,师生对话中一些不规范语言更是直接忽略了。长期这样“混”语文课堂,当然就很难切实训练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语,提高学生的语言思维和运用能力了,也就更不要谈一个自觉自主、踏实进取的真人也如何慢慢站起来了。
五、指导学生在课文学习生活中自觉进行本真写作
古诗词课文内容中,可供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本真写作训练的切入点也是很多的。因此,在课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引发学生深入课文,紧抓住课文生活中的某个(或几个)合适的切入点进行扩写、补写、续写、改写等训练;同时还可以引发学生即境进行祝福语、主持语、颁奖词、点评、发言稿、启事等。比如,教学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可以引发学生进行改写训练,把这首词改写成800字的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散文;还可以抓住细节描写“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中的“无言”,引发学生思考:假如“有言”,夫妻俩可能有一段怎样的对话?请学生扩写出这段对话及有关情境和心理等。再比如,教学《声声慢》激发学生想象“梧桐更兼细雨,点点滴滴”的情境,之后扩写出一段情境烘托的文字,既要写出情境之凄冷,又要写出词人心境之凄悲;教学岳飞词《满江红》,请学生联系史实给岳飞写挽联、颁奖词、点评等;教学柳永《雨霖铃》,引发学生仿写自己的“执手相看泪眼”;教学古诗词单元后,指导教学生写“古诗词欣赏讲座”的海报、启事和讲座稿提要等。总之,可以作为的切入点实在太多了,只要教师指导学生肯用心抓住,这里就不在赘例了。需要强调一点,这样的写作训练才是符合实际、接“地气”的真写作训练。它就融于学生课文学习生活之中,最能够激发起学生的表现和表达欲,最令学生感兴趣,也最能体现写作的公平性。这也是写作教学最朴素、最基础的一环,绝不能漠视甚至拒绝。我们只有在课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好好夯实这个基础,之后才有可能指导他们写好篇幅更长的高考仿真作文。
最后,再重申几句。古诗词教学也是语文教学,也是为了完成语文教学的本务,即教学生学语文,教他们掌握运用母语的本领。古诗词教学是可以深透文学教育和审美教育的,但绝不直接等于文学教育和审美教育。鉴赏、审美,享受古诗词的语言艺术美等提法,统统都要服务于语文教学的这个本务,要有益于学生学好语文,掌握好母语的表达艺术。为此,古诗词教学必须要充分关注上述五点(主要是这五点)。只有这样,古诗词教学才不至于脱离本务,种人家田误自己地,进而给高效完成语文教学本务、真正实现教文立人的教育理想造成难以挽回的危害。
                         (见《基础教育课程》2014年10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