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命题应力导教学返本归真

时间:2014-10-24 21:40 来源:http://www.5idmw.com
江苏省泰州中学  董旭午
听说高考语文学科试题将要加分,我写下这个题目,想说点儿什么。不过,必须先声明两点:高考不可取消,考试评价也必须得进行;恢复高考以来高考命题确实在不断改进,但也确实仍存在着很严重的弊端。具体表现为:命题的模式化、肢解化、浅表化和书斋化。然而,高中语文教学则死瞄着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这种正日益极端功利的“应试主义”教学行为,正严重地扭曲、异化着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渐使其弃本失真。下面,笔者就逐点陈述:
一、命题的模式化及其危害
高考语文命题模式化主要表现为:试卷板块以及字音字形辨识、病句判断、名句默写等试题命制方式和方法的固化上。到2014年为止,全国卷及绝大多数的省市卷仍是这样的模式:基础板块+文言文阅读板块+古诗赏析板块+翻译默写板块+现代文阅读板块+语言运用板块+写作板块。其中正音辨形、病句、成语运用等仍是“ABCD四选一”的客观题,文言文阅读仍大都是三个“ABCD四选一”的客观题加两三句的翻译,古诗词鉴赏仍多是三道肢解式(一般关涉诗句、技法、主旨等)的主观赏析,现代文阅读仍是两类文本肢解式(由词到句、段、篇)的主观赏析、探究和评价,等等。当然,2014年的北京和江苏两省市的试卷确有调整:江苏卷的语言文字运用板块增加了一道题,试题的考查点与去年稍有不同,突出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考查,具体考查了语境下的词语运用、语体辨用、语句合理排序,以及对联的匹配、漫画寓意理解等;北京卷的语言文字运用板块增加了两道题,调整的幅度比江苏卷要大,也是突出了文字运用能力的考查,具体考查了语境下的正读音、辨字形、填词、词语合理排序、语体运用辨正,以及“对联”“月”等的文化知识的考查,同时作文板块则增加了“微作文”这一考查形式。但是,两省市卷在板块上仍没有变化。就是近年来有一定改革气象的全国课标卷、福建卷、辽宁卷、安徽卷等也还是与前一年的板块、题型、题量等完全一样,只有上海卷在一道题的分值上有微调。这无疑又有逐渐形成新的模式化之趋势。这种模式化,动辄十几年都没有大的突破;作文命题,也是动辄五六年甚至十来年风行一种题型而无大突破,而且总是从命题人自我感觉出发,严重脱离学生思想实际。比如,先是风行话题作文,接着风行六 “解说文字+命题”,现在又开始风行“新材料作文”了。命制作文题大多是命题者说了算,或主观随意性特大(比如,“梯子不用横着放”之类的奇葩作文命题等)或从某种政治需要出发(大家都懂的,恕不举例了),净命制些考生打心里不愿意写或不大会写的题目,逼着考生在那里“挤牙膏”编造骗取高分的“假话”,做“人形鹦鹉”(叶圣陶语)。
这种一段时间内形式相对稳定的模式化高考作文命题(据有些专家讲,这叫做需要有以个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无疑给猜题、押题和考辅资料泛滥创造了机会和环境,从而也导引、助推着一线作文教学及考练极端应试化,只求“高仿真”和“高分术”,根本就不顾及学生写作能力和素养真发育与真提升。实事求是地讲,当下的一线基础年段的语文教学基本就等于死抠“字音、字形、成语、病句、默写”,照着“详解”讲析教辅练习和试题答案了。有的高三老师甚至干脆告诫学生:阅读赏析那些“活东西”大家都不怎么样,作文也都好不到哪里去,谁把这些“死东西”记得死,做得实,谁就是考试乃至高考的“大赢家”。在这种教学背景下,高中三年学生到底要死记多少字词和名句,强做多少成语和病句题,到底要浪费多少宝贵青春又经受多少身心摧残,都被那点儿可怜的分数给蒙蔽掉了!在这种背景下,很多语文教师平时教学最关心的已不再是自己如何提高阅读、思维、审美、赏析、表达等能力和素养,如何活教教活,真教学生学好、会学或会用语文了,而仅仅是怎样死命地压着学生把“死知识”砸得更死,把“高分术”用得更到位,怎样全盘最仿真化地“教考练”,得高分了。
二、命题肢解化及其危害
命题肢解化,主要表现在古诗词鉴赏和现代文阅读赏析这两个版块上:
先说古诗词鉴赏板块。这一板块全国大纲卷和绝大多数省市的命题赋分一般为8分,试题多为两道(每道题4分),像2013年全国大纲卷第12题第(2)问,湖北卷的第14题第(1)问,山东第14题第(1)(2)问,江西第14题的第(1)问,安徽卷的第8和第9题等;有的省市还多达3道题,有的题分值更低,像2013年天津卷第14题的(1)(2)(3)问,湖南卷第10题的第(1)(2)(3)问等。(2014年,个别省市的试卷仍存在着这种弊端,就不再赘例了)
客观地讲,这一版块的命题是符合《考试大纲》“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要求的。问题在于命题人总是从自己容易制定答案和阅卷人容易操作评分的意愿出发,肢解宰割文本,命制出几道支离破碎的试题。更为可怕的是,这种命题方式直接导致了古诗词教学的肢解化、破碎化。很多一线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总是念念不忘考点和考法,总是直接就照着教辅资料把一首血肉丰满、有体温有心跳的诗词肢解成零碎的、冰冷的考题来“高仿真”地讲析,甚至还不厌其烦地讲解怎么答、答什么才给分,把个课堂古诗词教学搞得鸡零狗碎,充满功利,毫无情感和美感可言。至于课后的“考练”则更是直奔试题,满堂 “高分绝技”,零碎死板、高仿真地讲析再讲析,可结果就是低效再低效。
需特别指出的是,试题被肢解得过于破碎,实际上也不利于考生作答和评卷操作。试题多而琐碎,考生作答时就必须得不断转换思维方式,疲于应付;再有,每道题分数都不高,扣了要点分数,就不好扣答题方式和语言表述的分数了。像2013年湖南卷第10题第(1)问的答案是“桃花流水鳜鱼肥”,分值是1分。若有些考生写错了一个字(如“鳜鱼”的“鳜”),那么该不该给分呢?若像评默写题那样判分的话,肯定是不给分了,但谁能否认这些考生总比对此一无所知的考生强多了,而现实却生生把这两类考生硬扯到一个平台上了。若分值为2分,让这类考生也可以得1分,恐怕就比较合理了。再如,这道题第(2)问的答案是“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这样制定答案,显然是考虑到了“净”字在词中的表层意、深层意和表现手法以及具体语境而拟定的,但却只赋给3分。若某些考生的答案要点全面,但就是答题方式欠妥、语言表述不够规范,显然至少要扣1分的。然而,有些考生只能答出一个要点,答题方式和语言表述也不尽人意,本该不能给分了,但却往往又给了1分,这就导致了得分多少的不公平。如果非要严格考虑答题方式和语言表述的不足,也只好不再考虑这些考生所答出的那个要点了,这又会导致少得1分的考生不公平。这样一来,就不仅会导致给分的不公正,也会降低阅卷给分的可信度,进而损害一线师生教与学积极性。(这种弊端还表现在文言文翻译类试题上,一般是3道翻译题共10分。这就造成翻译要点准确和翻译语言规范不能兼顾,导致最后阅卷时只好放弃对语言规范的硬性要求,稀里糊涂地处理掉。2013年的天津、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卷仍如此,湖北卷还3道题9分。2014年,这些省市卷仍是如此,不再赘例。其实完全应该像重庆、辽宁、四川等有些省份那样,文言文翻译两道题10分,充分考虑语言规范的扣分余地。最可怕的是,这种弊端正一线教学和备考中严重地滋长和泛滥着,冰冷地扼杀着学生学习文言的热情。限于篇幅,不再单列项来展开例析了。)
鉴于此,很多一线语文教师都认为,古诗词鉴赏(包括文言翻译)这样命题和判分是没有公正性和可信度可言的,课文教得再好学生也不可能保证学生得到理想的分数,还不如就直接用仿真试题直接教考练就是了。这也就导致了鱼龙混杂的仿真题泛滥成灾,古诗词教学日益失真甚至几近无聊加无效。不仅如此,这也导致了高考阅语文卷不重视考生语言表达能力这一弊端的合理化,进而导致平时“考练”也往往不重视语言表述的规范化。试想想,学生自主学好语言表达的时间都被“高仿真的教考练”挤占殆尽了,而且在评阅试卷时又严重忽视甚至无视语言表达的规范化,这还能有什么好结果!只会是最终危害学生语言思维能力和素养的健康发育。
再说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赏析板块。客观地讲,这个板块的命题要求也是符合教学大纲的,(大纲要求不再赘陈)也是命题的方式和方法上出了问题。命题者总是机械地紧扣着《高考考点说明》,只考虑如何方便制定答案和阅卷操作,很主观地列出文本中的一些词语、句子、段落,命制成年年似曾相识的考题,即让考生去分析其意蕴、方法和作用等。如,2013年全国大纲卷的第14题,天津卷的第16、17、18题,上海卷的第7、8、9题,江苏卷的第11、12题,安徽省的第11、12、13题,江西卷的第17、18题,湖南卷的第20、21题等。2014年仍没啥变化,这里也不再赘例。
这样的命题思路和方式,从根子上讲,严重忽视了“我读我品我悟我赏评”这个阅读主体,不是从我阅读、我感受、我品析、我思辨、我感悟、我评价的阅读赏析顺序和规律的维度命题,而是命题人先摘出几个词语、句子、段落去让考生阅读、品析和评价。命题人也许还以为考生也会向他们一样先深入阅读,而后整体感受和感知,之后发现那些关键的词语、句子、段落很有味道或作用呢。岂不知,考生往往根本就不怎么读考试试卷上的阅读文本,而是直奔题目,力求短平快地解决问题,结果只会是事与愿违,分数低的可怜。这不能怪考生,而是我们的一线课堂阅读教学及课内外的“考练评”都在如此直奔题目,“高仿真、短平快”地操作着,高三备考则更是几倍地有过之。这已经形成使学生形成了功利化伪阅读赏析的思维定式了,危害深重啊!
三、命题浅表化及其危害
高考命题浅表化主要是针对文言文考查这个版块而言的。诚然,《高考考点说明》对文言文这一考点的总要求确实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具体考查点为“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文中的句子,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也是强调文言文教学要教学生“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但是,这样的考点要求和大纲要求绝不意味着高考文言文命题只能限于目前这样的形式,尤其是绝不意味着总是把内容的理解、判断和评价等都命制成客观题,供考生半透明地猜想、判断。然而,全国和各省市试卷至今几乎仍把信息筛选、内容归纳、中心概括、写法鉴赏等命制成“ABCD四选一”,且都十几年守着这一模式没有突破。命题意图当然是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概括、判断和评价等,实际上基本属于文字游戏了,不过就是利用张冠李戴、偷梁换柱、打时间差、以偏概全等手段来制造文字游戏似的哑谜而已。这样的试题,根本就无法考查出考生“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真实能力,充其量是在“猜谜语”。高考这样考,一线文言文教学就“高仿真”地这样教,导致“教考练”全盘浅表化,课堂教学时几乎就不问课文的思想文化底蕴,更不做什么赏析和评价,至于考练题的文本讲析就更是如此,而且愈演愈烈。这里再强调一点,大纲和课标所提到的“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应该是针对文言文教学的效果而言的,并不意味着教与学就一定要简单化、浅易化(事实上,很多文言课文并不浅易),教学和考试就可以仅仅关注文言实词、语句翻译和内容的理解与判断,更重要的应该是同样该关注对学生概括、提炼、赏析、评价等能力的培养。可见,文言文试题的命题思路、方式和方法都仅仅着眼于阅卷便宜操作、评分相对客观等主观因素,这是不符合违背大纲和考纲要求的实质,也不利于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健康发展。
 四、命题书斋化及其危害
命题书斋化是指高考命题试题多年来只限于读写能力的考查,一直拒听力考查于高考门外。众所周知,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四大基本能力,“听说”能力又是现实生活中人们运用语文的常态。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的交际、交流、对话、评论、辩论等语言表达活动会越来越频繁而丰富,而且对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的要求还会越来越高。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一次读不明白,可以多读几次;一遍写不好,可以多修改几遍。而现实生活中,听往往只能是一遍而过;说也往往是一语道过,一般也很少会有人多次重复给听话人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听说是一个人语文能力和素养最迅速、最直接,也最真实的反映。然而,我们的高考语文命题却长期限于“读写”的圈子,这显然是严重缺项、畸形和病态的,也是“严重地不靠谱的”(程红兵语)。事实常常无情地正告我们,高考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却不见佳。事实上,这种长期仅限于“读写”圈子的高考语文命题,已经导致中学语文教学长期“纸上谈兵”,致使广大中学生都成了严重缺乏母语听说能力的“偏瘫儿”。
当然,说现在的全国和各省市的高考语文试卷一点儿也不关注语用题也是不是客观的。每年全国及各省市的高考语文试卷上还是有几道语用题的,而且还在逐年有所改善,但这对于引导一线教学切实重视语言运用,扎实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而言,其影响力还是很不够的。非但不够,反而还导致了一线教考练一味如此地“高仿真训练”,而绝非在切实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说白了,就是在书斋里极端功利化地“教考练”,与社会生活中的语用实践是想隔绝的。是更何况有的年份,这类试题还被拟成书斋气更足的文字游戏。比如,1999全国第25题,2002年全国春季高考卷第25题,2009年全国卷第20题、湖北卷第20题、山东卷第17题,2010年浙江卷第6题,直至2013年四川卷第20题、辽宁卷第17题等。这样的试题,严重脱离生活中的语用实际,逼着学生带着镣铐做“‘诗意’游戏”,或者迫不得已地写几句“假大空”的话。这反而又被极端的“应试主义”给利用了,又成了学生无休止地“高仿真考练”的沉重负担。
总之,我认为目前高考语文命题所考查的内容还都是重要的,都是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即教师必教学生必学的。(当然,把听力考查拒之门外暂且不论)。那么问题出在哪了呢?其实,纵观前文,大家不难看出高考语文命题的主观化、僵死化、模式化、技术化色彩太浓重了,甚至严重违背了读与写的规律、语文学科教与学的规律以及语言历练习得的规律。命题违背规律,一线教学又要如此“高仿真化”,这也就导致语文教学被严重地扭曲、异化和伪化了。据说,高考语文即将进入“大分时代”。很多人都很振奋,但是笔者却实在是不敢振奋,因为,假如高考语文命题的策略、思路、方式、方法等仍走老路,那只能会造成更为严重负面结果,甚至讲成“灾难”都不为过。实际上,高考命题改革的实质绝不在于分数的多和少,而是思想观念、命题策略、思路以及方式方法的彻底革新。那么,具体出路究竟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命题应该彻底革除主观化、僵死化、模式化、技术化等弊端,不能再沿袭模式不变,所谓小步走、渐改进的做法,而是真正按读与写的规律、语文学科教与学的规律以及语言历练习得的规律等进行彻底的革旧出新,就像我们必须要按照然规律来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一样;命题不要总是主观人为地为阅卷便宜、评分准确做过多的考虑,参杂进过多的实用化、功利化的意图,要力避模式化、肢解化、浅表化和书斋化;命题一定要走生活化、生态化、动态化、能力化、科学化之路,要力导语文教学返本归真,生态有趣,务实高效。